破解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精准匹配难题 | 利德产教融合模式给出答案-德济新闻-浙江德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站式产教融合解决方案提供者

破解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精准匹配难题 | 利德产教融合模式给出答案

  • 2025年我国人才市场呈现"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矛盾: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创历史新高,而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预计面临近3000万人才缺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供需适配问题成为教育改革焦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明确提出 "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凸显其作为国家战略重要课题的关键地位。


    01 

    培养错位:学科设置滞后产业升级


    在产业升级周期加速压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调查显示61%高校专业调整周期超过3年,与数字经济领域每年15%的岗位迭代速度形成鲜明反差。部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动态响应机制滞后,与就业市场需求出现明显 "时间差",陷入 "教非所需"" 用无所教 "的人才培养困境。学科专业设置的" 仪表盘 " 功能失效,课程体系难以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求,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价值诉求,亟需进行系统性调整与优化。


    02 

    机制创新:构建动态调整培养体系


    针对这一困境,国家构建了"政策组合拳"体系: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顶层设计,提出“超前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等。《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 "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为总体要求,率先打破专业"终身制",建立及时高效的响应反馈机制与弹性开放的动态调整机制;而《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聚焦产教协同,明确要求高校将专业调整与就业率、薪资水平等八项指标动态挂钩。教育部数据显示,改革后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量增长217%,传统专业改造升级速度提升3倍。


    03

    产教融合:利德模式的实践探索

    利德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理念,构建系统化定制化专业提升解决方案,通过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跃升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01

    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共同确定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架构,确保教育内容紧贴产业实际。

    02

    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

    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合作,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共同开发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编写体现行业特性和学校特色的教学资源。

    03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聘请企业工程师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鼓励和支持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

    04

    实习实训基地共建

    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室建设和维护,提供校外实习实训场所,构建与实际工作环境高度相似的实训条件,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体验。

    05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建立包括企业在内的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将企业评价纳入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的考核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符合企业和市场要求。

    06

    科研项目与技术服务

    校企共同申报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利德构建起 “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 培养体系动态优化 — 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 实践能力靶向提升 — 质量监控多元协同” 的专业共建生态,有效破解传统专业同质化竞争难题,推动人才培养从 “知识传授” 向 “能力塑造” 转型,最终实现产业资源与人才培养的高效链接和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