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大事。它一头连着经济脉动,一头牵着万家灯火。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创历史新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措并举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有效稳住经济基本盘”,这其中“稳就业”居“四稳”之首。怎么更好地稳就业?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技能错配、实践经验缺乏的结构性矛盾?利德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赋能实训实践正提供破局方案。
学生心中高质量就业 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舒适的工作环境、专业对口、薪资稳定、发展空间大”——这是高质量就业班李学员对“高质量就业”的期待。然而现实却让他感到焦虑:“人才多岗位少,竞争激烈到投出50份简历仅收获3次面试机会,——而这还只是竞争一线操作岗位的结果。”这种落差在智能制造领域尤为明显。随着产业升级加速,企业对人才技能要求水涨船高,但高校培养周期难以匹配技术迭代速度,导致“毕业生涌向市场,企业却一才难求”的困局。
企业HR的痛点 人岗错配的循环
“产业技术每18个月迭代一次,但传统教育体系更新课程需3-5年。”某制造行业龙头企业招聘经理陈经理直言。她观察到,应届生普遍存在“三大断层”:专业知识与企业技术标准断层、工程思维与实际问题断层、职业素养与职场要求断层,使得企业培训成本直线攀升。“我们去年校招的电气工程师岗位,入职半年内流失率达35%,核心原因就是能力错配。”招聘与培养符合企业岗位胜任力的技能人才,已成为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挑战。
利德赋能实训 架起供需精准对接的桥梁
在利德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的FESTO工业自动化产线上,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郎学员正在调试一条全自动产线。三个月前,他还是面临“投简历石沉大海”的应届生,如今已能独立编写机器人工作站控制程序。“这里学的不是课本案例,而是真实工程项目。”郎学员说。结业后入职企业仅20天,他便完成一项常规需2-3年经验工程师承担的项目,企业评价其“技能扎实度超越80%同龄人”。
对学生
将“舒适环境、高薪稳定”的就业期待,转化为“岗位胜任力”培养路径。姚学员从苏州某电子厂操作工蜕变为项目助理,薪资翻倍的关键,是通过项目实践建立项目管理思维 ;
对企业
破解人岗错配困局。通过“岗位能力建模—真实项目实训—才企双选对接”闭环,为合作企业输送的学员入职3个月内留存率直线上升。
对院校
深度校企协同,为合作院校提供全链条赋能:精准对接产业技术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依托真实项目实训显著提高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切实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
精准培养人才 从“能就业”到“好就业”跃升
为化解1222万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利德创新实践“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该模式依托产业级设备、立足真实项目、聚焦岗位胜任力, 在产教融合的框架下,精准培养人才,铺就高质量就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