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栏目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毛宇飞分析指出,自2022年起,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突破千万大关,今年预计达到1222万,供给端持续扩容。然而,需求端却显现微妙变化。监测数据显示,部分传统吸纳大户如互联网、房地产行业受经济结构调整影响,需求有所收缩;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质产业领域岗位需求呈现增长态势。总体供需虽保持平衡,但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行业间冷热不均、区域间机会差异、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错位,正成为横亘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路上的主要障碍。
作为新增青年劳动力的主力军,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好业”,关键在于如何弥合高校培养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的鸿沟。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正在全国开展。 积极响应国家高质量充分就业战略号召,利德深度融合产业前沿技术、真实项目资源与企业用人需求,实践探索了企业订单培养、联合培养、行业定向培养、产业链人才培养及在职人员技能提升等多元化合作模式,累计引育高技术技能人才超1000名,有效促进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01 促就业与培养联动 打开毕业生就业新通道
为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教育部推动高校与用人单位深度合作。通过定向人才培养、共建就业实习基地、深化重点领域校企协同及重点群体帮扶等举措,此项合作致力于规模化培养和输送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毕业生开辟更广阔的就业通道。
利德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是该理念的生动实践。该项目与院校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培养目标。同时,依托就业服务平台,有效助力学生实现“就好业”。
02 “订单式”协同培养 人才供需精准对接 深化产教融合,“订单式”协同培养成为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的高效模式。 利德与企业联合打造“精英技师订单班”,并共同定制了涵盖专项技能强化、跟岗实践、基地回炉、顶岗实训及严格考核认定的进阶式培养方案。通过真实轮岗,深度融入企业文化并精准匹配岗位需求,使学员最终成为企业精英工程师,切实实现“就好业”的职业发展愿景。
03 产教融合 校企联合培养急需人才
面对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与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并存的新挑战,利德通过深度融合产业资源与教育体系,探索并实践了多元化产教融合模式,从卓越工程师项目到精英技师订单班,利德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精准对接机制。随着产教融合生态的不断深化,“学有所用、人岗相适”的高质量就业路径正日益清晰,为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